但替河山添彩色——吴作人(黄河三门峡)网上特展



橙黄橘绿春满时

 

    沧桑巨变,先哲长存。吴作人先生生于苏州,成长于欧风西雨汹涌冲击、国运危靡的旧时代。少时家运不昌,但经江南文化熏陶涵化,奋发卓绝,先入巴黎美院攻读,旋至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院研修。先生殚精观摩,吸收西方美术菁华而又立足、发扬中国优秀人文传统,贯通中西,兼收并治,建树既民族又现代、融合中西美学的独到艺术风格,倾动一时,鲜有出其右者。

    “愿学新心养新德,旋随新叶起新知。”新中国成立后,先生欣然经受马克思主义洗礼,热情拥护党的领导,倾心投身美术教育事业,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务长、副院长、院长,中国美协主席、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。先生悉心培育后起英秀,足迹遍南北,桃李满天下。沾溉至广,享有盛誉。在艺术创作上,先生由西画而攻中国画,披荆斩棘,开拓前人未有之面貌,创辟别开生面之新径。冠绝天下,四海服膺。

    《礼记·大学》曰;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”先生漂泊半生,后又久居北京。故乡苏州却始终是他浓浓的乡关和心灵的归宿。先生馈以珍贵书画,留以专门艺术馆,尤拳拳于国家富强、文化昌盛和家乡进步。先生对国家热爱之深,对家乡思念之殷,对同乡敦勉之切,如在目底,铭感至深。先生之煌煌成就和道德风范,明在艺术、明在品质、明在进德。

华枝春满,精神不息。先生开廓之有感情、有生命、有深沉之境界,足以启吾辈心胸。撰此短文,亦难曲尽先生与家乡至亲至爱之深情。先生大德,鲁殿灵光,足以励后学锲而不舍,竭全力奋斗以报效万象更新之新时代!

 

曹俊

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

苏州美术馆馆长、副研究馆员



一、万里黄河第一坝——三门峡


    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还!

已寿高10万余岁的黄河,宛如一条腾越的巨龙,以源自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一路东行。它汇聚了千余条大小支流,越山跨岭,流经9个省份,行程5460余公里,流域面积达75万余平方公里,“一路落天走东海”。

被誉为“四渎之宗”、“ 百水之首”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但是“黄河其功之大,无法奖赏;其过之大,无法惩罚。”有历史记载的2000多年里,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,重要改道26次,其中既有自然天灾的原因,也有人为的人祸原因。频频发生的“黄灾”吞没田地,毁坏家园。可谓“吹沙走浪几千里,转侧屋闾无处求”几千年来,“黄患”始终未得到根治。


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地貌。

古人云:治黄河者治天下。早在1930年,毛泽东主席曾鲜明地指出: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。”1952 10月,毛泽东主席亲临黄河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: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。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三次到三门峡,并亲自敲定了三门峡大坝的高度。三门峡大坝自1957413日正式开工建设,至1960年底基本建成。蓄水运行后,由于水库泥沙淤积严重,后来又陆续对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,增大了泄流排沙能力,改变了原设计的运用方式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,是治理和开发黄河的一次重大实践。60多年来,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者们,克服纷繁复杂的重重困难,齐心合力,艰苦奋斗,除害兴利,在治黄史上谱写了熠熠生辉的新篇章。

1955年7月30日,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《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化的決议》。

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动员大会。


三门峡地质勘探队伍在进行地质勘探测绘。



二、吴作人的三门峡之歌


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,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和新中国美术界领航者之一的吴作人,对于新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有着清晰的认识。1951年,他在《新中国美术——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时的致辞》中讲:“总的说来,新中国的美术工作的基本特征,是在紧密配合政治任务。要在群众中能发生(挥)宣传鼓舞及教育的有效作用。美术工作者努力于生活实践,积极学习政策,作品能够正确反映生活,获得群众喜爱。”他在个人的艺术创作中,也是这样率先垂范,予以践行的。

19545月赴安徽佛子岭水库大坝建设工地写生采风之后,195512月初,他又以“人大”代表的身份,随河南省人大代表团视察黄河水利工程项目。为创作油画《黄河三门峡》,在考察团返回郑州时,他单独留在三门峡一周时间,以便做进一步的考察,并作了大量的速写。1959年,吴作人再次来到三门峡大坝工地考察写生。他通过两次考察写生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。吴作人先生原先曾计划要创作“黄河三部曲”,第一次写生归来后创作了三部曲之一《黄河三门峡——中流砥柱》,第二次写生归来创作了三部曲之二《三门峡大坝工地——人定胜天》,可惜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“黄河三部曲”之三。吴作人先生满怀对三门峡的热忱,不仅创了多幅三门峡题材的油画作品,还充满热情地赋诗撰文,颂扬黄河和三门峡这一伟大的水利枢纽工程。

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

三门峡工地之一 速写 19.5×27.5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

三门峡工地之二 速写 19×27.5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

三门峡工地之三 速写 27×38.5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

三门峡工地之四 速写 19×27.5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

吴作人发表于1956年2月号《旅行家》杂志的文章《黄河三门峡》手稿之一

吴作人发表于1956年2月号《旅行家》杂志的文章《黄河三门峡》手稿之二

吴作人发表于1956年2月号《旅行家》杂志的文章《黄河三门峡》手稿之三

1955年,吴作人在三门峡写生。
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吴作人先生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。他深入工厂、建设工地、部队、矿场,用他那灵动多彩的画笔,满怀深情地讴歌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,弘扬了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时代风貌。他说:“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,美术是人民的战斗武器,是建设者的鼓手,是生活与美的赞歌。这正是由于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都这样丰富和广阔,它要求而且决定着新中国美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。美术的百花齐放是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,它反映着革命的现实和革命的理想。”


1955年—1956年,吴作人创作黄河三部曲之一《黄河三门峡——中流砥柱》照片之一


1955年—1956年,吴作人创作黄河三部曲之一《黄河三门峡——中流砥柱》照片之二



吴作人作 黄河三门峡·中流砥柱 油画 40×53 1955-1956年


吴作人作 三门峡大坝工地一角 人定胜天(稿之二) 木板 油画 53×40 1959年


吴作人作 黄河三门峡工程队宿营处 油画 40.5×53 1959年


吴作人作 黄河三门峡大坝(之二) 油画 40×53 1959-1960年



黄河三门峡(人民美术出版社)



中流砥柱(天津美术出版社)

三、大家画说三门峡

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,举世瞩目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关注,也引来了南北各地美术家的目光和身影。有江苏的傅抱石、钱松嵒、宋文治、魏紫熙、余彤甫、张晋、丁士青等;有时任广州美院副院长的黎雄才;有时任郑州艺术学院院长谢瑞阶等。当时中央美院也有很多艺术家前往三门峡采风写生,仅吴作人先生第二次赴三门峡时,随行的中央美院的艺术家就有萧淑芳、陆鸿年、文金扬、宗其香、刘勃舒、刘力上、陈志农、王定理等8位国画系老师。


1959年,吴作人和萧淑芳在三门峡大坝工地写生。


1959年11月,萧淑芳三门峡水彩写生作品。

几十年来,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广远影响,使它成为各门类艺术的热选创作素材,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歌、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音乐、美术作品,其中不乏经典的精品之作。例如:当代诗人贺敬之的著名诗作《三门峡——梳妆台》;刘文金创作的被誉为二胡与钢琴结合典范之作的《三门峡畅想曲》。美术方面的优秀作品就更不胜枚举了,例如:吴作人的黄河三部曲之一、之二,钱松嵒的《三门峡工地》,黎雄才的《黄河三门峡》,谢瑞阶三门峡写生系列作品等等,可谓珠玑璀璨,耀眼夺目。

1959年6月,上海美术人民出版社出版《黎雄才三门峡工地写生》作品散页选之一


1959年6月,上海美术人民出版社出版《黎雄才三门峡工地写生》作品散页选之二


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的这些老一辈优秀艺术家,都能紧扣时代脉搏,深入基层,扎根人民,他们的艺术成就为我们深刻地诠释了艺术与生活、艺术与社会、艺术与人民内在关系的真谛。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,奉献出一批又一批精湛的精品力作,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屹立起座座丰碑,堪为后来者高山仰止。

1960年11月钱松喦创作的国画作品《三门峡工地》印刷品。


1959年,河南人民出版社《谢瑞阶写生集》选页


四、三门峡文献拾贝

1955730日,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,批准国务院提出的“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”,决定在三门峡兴建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——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。1955126日,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,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。1957413日,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,《人民日报》在显著位置发表了《大家都来支援三门峡》的社论。三门峡大坝坝顶高程为353米,最大坝高106米,相应的主坝顶长713.2米。1960年底,三门峡大坝基本建成,比原定工期提前了两年。


1957年3月29日,《人民日报》报道迎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情况。

三门峡市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诞生的一座新城。1957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,归河南省管辖。三门峡市成立六十多年来,社会经济、文化、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已经成为河南省的果、烟、牧基地和以能源、原材料为主体,轻纺、食品工业配套发展的新兴城市,成为豫、秦、晋“黄河舍三角”经济区的流通旅游中心。

这里展出的有限的一些文献资料,虽为沧海一粟,却也可窥见一斑。


书籍橱窗出版物照片


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(三门峡今貌)


© 2014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
苏ICP备12000510号-1
开放时间
点击查看
中心地址
苏州人民路2075号
联系电话
0512-67280798
Responsive image
Responsive 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