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美术馆讲座:中秋“原来”是这样——从节令仪式与习俗看中国传统文化特征


       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。


       自古八月十五便有祭月、赏月、拜月、吃月饼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习俗,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为寄托思念故乡,思念亲人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,成为丰富多彩、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
       在中秋来临之际,苏州美术馆特别邀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、苏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朱琳博士来馆,以“中秋‘原来’是这样——从节令仪式与习俗看中国传统文化特征”为题做讲座。


       朱教授将在讲座中还原曾经的节俗图景,勾勒出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“节不同”的情境;同时,在人们司空见惯、习以为常的节俗中,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的、深层的特征;梳理出那些正在或已经消殒了的节日仪式,透过仪式执行者的一举手、一投足,分析其中富含的精神层面诉求,希冀对于当今节日重构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传承议题有所思考。


讲座信息

相约美术馆公益讲座:中秋“原来”是这样——从节令仪式与习俗看中国传统文化特征

时间:9月15日(周六)14:00

地点: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2号学术报告厅(人民路2075号,苏州市文化馆B1层)

主讲人:朱琳(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、苏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)


报名方式(任选其一):

现场报名:苏州美术馆前台登记报名

电话报名:0512-65816225 伏老师(周一至周五 9:00-17:00)

微信报名: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“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”(ggwhzx),在“精彩推荐”-“掌上资讯”中找到本活动链接,在页面底部找到“阅读原文”按钮。


主讲人简介

       朱琳,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、博士,苏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,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。近年来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、文化部专题研究项目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、江苏省社科联“文化精品课题”、苏州市文化研究项目等多项非遗保护及研究方面的课题,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。


       先后在《清史研究》、《学术月刊》、《苏州大学学报》等发表论文十多篇,并出版专著《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》(独著),参与苏州广播电视台拍摄纪录片《苏州史纪》的部分史学台本撰写工作。曾获江苏省2007年度百篇优秀博士论文、“江苏省政府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”三等奖等。“苏州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”三等奖、“苏州市第二届文化遗产抢救整理研究类优秀成果”一等奖等。


友情提示

本场讲座3种报名方式将分别设置人数限额,若其中一种额满,您可尝试通过另两种方式报名。

本场讲座不收取任何费用,因名额有限,请提早报名。

如需取消报名请提前致电65816225伏老师(周一至周五9:00-17:00)或65816230美术馆前台(非工作时间由值班人员记录转告)。




© 2014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
苏ICP备12000510号-1
开放时间
点击查看
中心地址
苏州人民路2075号
联系电话
0512-67280798
Responsive image
Responsive image